在浩瀚众多的丹经道书中,《唱道真言》被认为是道家炼心方面的名著。《唱道真言》不仅讲了炼心、炼丹与炼形的方法,同时也系统地论述了丹道功夫的基本观点。
静修的方法是祛病延年,静修的要领是在清静无我中应物不迷;静修的特点是一经入门之后,自然妙绪纷来,不由自主,自有真意为之导引也;而静修成功的要诀,又在“玄关一窃”,有此静极而动之一觉,自会修道有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静修目的《唱道真言》讲:“仙家重炼气,淘出纯阳之体,金光法界,自我为之,此谓气长生。”在行持中,无论是炼性或炼气,均是从静中修炼而出。所谓“长生”,乃“祛病延年”之意。一个人有了必要的养生知识,使自己活着的时候,能无病无痛,快快乐乐地活着。
到了人生的极限,能够痛痛快快地死去,不拖累别人,这便是人生最难得的幸福了,炼性得性长生,炼气得气长生,但躯壳则是必须蜕去的,所以“长生不死”,不是指的肉体生命的常在,而是指的精神生命的永存。
阳神是神气凝结之物,其特点是虚而灵。
所以《真言》讲:“天地毁而太极不毁者,可也?”因其“虚而灵也。虚则无物,灵则长存,何毁之有?”王常月在《龙门心法》一书中讲:“不死者,岂是凡身?长生者,非关秽质。不死者,我之法身,长生者,吾之元气。”这里讲的元气、法身、阳神,均是在性命双修中获得的神气凝结之物,乃性长生与气长生之结合体。
正如柳华阳在讲《道胎图》时说:“盖胎者,非有形有象而别物可以成之。实即我之神气也。先以神入乎其气,后以气来包乎其神,神气相结而意则寂然不动,所谓胎矣。且气凝而后神灵。”在静修中元气日益增长,久之“神灵气足,胎圆从顶而出,所谓形成出胎,亲为佛子者矣。”
二、静修要领《真言》要求欲行清静法,要先读《清静经》:“夫清静者,清静其心也。”人之病根在游思妄念,去之法“唯在内观,始而有物,至于无物;无物之极,至于无我。澄水不澜,明月无形,纤毫洞彻,但见光明,以为本空。”此乃静修之道也。
修炼之初,似觉有物,静生之久,至于无物,形成空寂状态。至空无所空、寂无所寂之时,则入“无我”境界。在静坐中要遣欲澄心,就“必先忘物我。忘物我者,内忘其心,外忘其形,远忘其物,三者既忘,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无所生,欲既不生,是为真静。
《清静经》云:“所谓真静,非不动也。若以不动为静,则是有定体也。有定体则不足以应变。所以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动而应物,而真体不动也。作如是见者,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在修炼中“不可执着,要潇洒自如,不为物累。执守一中,便为非中。”“在湛然空寂之中,常惺惺存,活泼泼地,此为要诀。”行功必须持之以恒,自然功力日进,进入虚无空灵的境界。
吕祖《百字碑》云:“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就是讲的在静修时,要在应事接物之中,不迷于尘事,做到以无形之真以应有形之假,并且借假以修真。
刘一明在注释中说:“盖真藏于假之中,假不在真之外,无假不能成真,无真不能化假。”如此以真应假,“虽终日应物,处于无事之境,而不为万物所移,何碍于应乎?”
三、静修特征静修下手入门之法乃完其精而不泄。孟子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也。”虽然精气神三者,分之则三,合之则一,神气听命于精者也。
柳华阳在《金仙证论》中讲:“精者,即性命之根源。”“精是气之母,神是气之子。”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旺,有精再加调剂之功,返还之道,则胎可结而丹可成也。
静坐修炼“一有入手,自然妙绪纷来,头头是道,欲住乎而不可得矣。”静修要从下等工夫做起,“下学则上达”,所以“先难后获”实静修之要诀。“静修既妙,自能节节相生,头头是道,无穷妙境,从先天一意流出。非但空空之知,虚虚之觉,实有真乐、真受用处,一元常见,万象回春,不可以言语形容也。”
正如《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抄本所指出的:二气交合,铅汞凝结,一经入手,就会“无夜不交媾,夜夜落黄庭,则夜夜元气凝聚,常人以之延寿,玄门以之修炼,皆借此气为丹头也。”故先天一意,实为成丹之关键。
“意源于心而成于性,故有真心,乃有真性。有真性方有真意。”“当静坐之际,一心端坐,洞然玄朗,无渣滓,无知识,即先天性体也。从此空中落出一点真意,故谓之先天一意。以之配水火,引铅汞,用无不灵,丹道之成,皆此一意为之运用而转旋也。”
真意乃心之所发,意发而心空,故“有意若无意焉”,因其空也。
意之用在于:采取原阳,交会神室,送入黄房,乃至出阳神,游帝乡,返神室,皆先天一意为之。故曰:“意之用,大矣哉!”
四、静修要诀静修有成的关键在玄关一窍,玄关一窍,又名虚无窟子,乃内丹修炼之秘,古云:“认得玄关便是仙。”盖玄关窍开,百脉皆通。先天三宝随之化生,药物、鼎炉、火候才是真的。所以,玄关被看作是由后天功夫到先天功夫,进入丹功的分界线。
玄关乃玄妙机关,微妙难知。它既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夫未发非玄关也,既发非玄关也。惟将发未发、未发忽发之际,发之者,玄关也。造化以前,方有玄关。一动之后,即非玄关也。”
“玄关者,万象成寂,一念不成。忽而有感,感无不通;忽而有觉,觉无不照,此际是玄关也。”所以玄关不是从人的知觉、思维中来的,它是在静之又静、寂之又寂、玄之又玄、空之又空之际产生的。所以它是真心、真性、真精、真神、真气之所自出,而玄关为之机括耳。
邰子曰:一阳永动处,万物未生时,此内有个玄关一窍。顷刻不见,须急寻之。怎么寻呢?
玄关难言,机发则露,机息则隐,自虚无而生,功利机现,只能默而识之,悟而明之。无心求则得之,有心求则失之。但“静观到一念不起之时,却可用意寻玄关。既云一念不起,而又何用意寻?不知用意之法,有个妙处。在无心中照顾,如种火然。不见有火而火不绝。万境皆空,忽然一觉,非玄关而何?长生不死,超出万劫之外,全凭此一觉为我主张;千变万化,全凭此一觉为我机括。然此一觉,非易事也。”
“元始以来,不可多得。太极得此一觉,而生天地;吾身有此一觉,而成仙成神。”在不识不知的杳冥之境中,静极而动,有此一觉,即是玄关窍开。“静时固非,动时亦非,露处只在一息,一息之后不见矣。”所以玄关乃未发忽发之际一瞬间耳。如此玄关方为我所有,此为性光照体,转念则识,杳不可见。
吕祖在《太乙金华宗旨》中讲:“凡人视物,任眼一照去,不及分别,此为性光。如镜之无心而照也,如水之无心而也。少顷即为识光,以其分别也。镜有形,已无镜。水有象,已非水矣。光有识,尚何光哉?”
“无心而照为性光,转念则识。识起而光杳,不可觅。非无光也,光已为识矣。”玄关窍开之时,没有后天思惟。它是在空寂境界中,静极而动的。
“玄关一窍的‘窍’字,即为至虚之义。凡物虚处触之而易动。人呼而应在井中,风鸣而响入谷底,自然之理也。人心无物则虚,至虚之中,偶有触着,即会跃然一动。此跃然一动之时,即是一点灵光着落处。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之谓也。”
•
•
•
•
•
•
•
•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