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罗湖区的一处人行道上,被身后来的电动车撞倒了,电动车也倒了。我身体结实,无大碍。但万一是个老人,会发生什么谁也说不好。”前不久,人民网的一则留言在“领导留言板”上引发关注。
这让市民对深圳“人行道走车”现象感到惊讶和不解。“在我所走过的大部分城市,并未看到这一现象。这么危险的事,似乎在深圳非常常见和正常。”
【资料图】
这样的情况在深圳并不少见。据估算,深圳现有电动自行车超过400万辆。在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电动车走快车道、闯红灯、乱停乱放、超速等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也逐渐增多,不仅阻碍了城市交通的发展,也给市民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相较于庞大的电动自行车人群,道路配套建设仍属杯水车薪。深圳交管部门数据显示,全市非机动车道总里程为3286公里(双向),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设置率仅达28%。路权分配的失衡,导致电动车与机动车、行人抢道并行的情况比比皆是。
近日,南方+走访了罗湖、福田、南山、宝安、龙岗等区域,调查非机动车道建设情况。走访中发现,今年以来,深圳在现有道路基础上新增了许多非机动车道,但仍有不少路段没有设置非机动车道,电动车与机动车、行人并行抢道,而部分非机动车道要么断头,要么被阻挡,给骑电动车、自行车的人带来极大不便。
在规范电动自行车登记管理的同时,如何创造更好的出行条件,让电动自行车有法可依、有路可走。唯有看见、倾听、解决这些最真实的出行需求,才能让深圳这座城市变得更美好。
现象:电单车与汽车、行人混行,交通乱象频发
近期,南方+来到深南中路与华强南路交界的十字路口,这里是素有“中国电子第一街”之称的华强北,也是电动自行车密度较高的地方之一。还没走到路口,就被远处的“人墙”吸引了目光。等待过马路的电动车和行人早已把路口围得水泄不通。红灯期间,还有源源不断的电动车从两侧驶来,挤满了路口。
由于深南中路没有独立的非机动车道,电动自行车只能在人行道上行驶,人车混行情况严重。南方+观察发现,这些电动自行车车速没有减弱,肆无忌惮地穿梭在人群中。行人需要时刻留意身后,注意避让,吵杂的鸣笛声、刹车声此起彼伏。
与去年10月走访的情况不同,华强北附近的主要道路——振华路、振中路新增了非机动车道,也规划了非机动车停放位,每个停放区域聘请了督导员进行管理,但交通仍旧混乱。如振中路与振中二路交界的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不少电动自行车在路上逆行、乱窜、随意变道,给其他车辆和行人带来安全隐患。
一位督导员告诉小南,他是中电物业聘请的员工,主要负责电动自行车的停放摆放整理。对于路上电动自行车横冲直撞的情况,他也很无奈,“电动车很多,车速又快,经常有擦碰和矛盾发生。”
从赛格广场公交站下车,刘小姐发现通往人行道的路被密密麻麻的电单车堵住了。她艰难地从电单车堆里挤出一条路,而一旁写着“行人通道”的告示牌格外显眼。“我在华强北附近上班,这边的电动车实在太多了。”刘小姐告诉小南,因为缺少非机动车道,电动自行车经常在人行道上穿梭、逆行,给行人留下很差的步行体验。她自己就曾险些被撞。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深圳其他地方。2022年7月19日,南山区南新路北发生交通事故,一外卖员被小轿车撞倒后遭二次碾压。
事后小南回访了事发现场。事发路段位于南新路康乐村小区牌坊位置。因靠近小区出入口,变道、转弯、停留的电动车比较多,也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小南留意到,南新路虽然设有非机动车道,但部分车主依旧我行我素,行驶在机动车道上。在小南停留的10分钟内,就有34人走了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车道少、停不下、电动车乱窜、太堵了……”居住在罗湖湖贝新村的林先生深有同感,每天上下班他步行前往地铁站,四处乱窜的电单车总让他心烦意乱。他认为,乱窜的电单车成了公共交通的一大难题,迫切需要解决。
“我当然愿意走非机动车道了。”在外卖配送行业工作的刘先生也有一肚子怨言。他经常面临骑行在不连贯道路上的困扰,被人行道、安全岛、来往的行人阻碍。“如果有连贯好走的道路,我们也不想冒着安全风险。”
探因:非机动车道覆盖率低,道路缺乏统筹规划
在机动车道、人行道上,电动自行车抢道、逆行和乱窜的情况令人触目惊心。而有关电动自行车乱象的讨论、呼吁、建议早已老生常谈。深圳虽屡次整治,仍治标不治本。除车主自身安全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监管等问题外,究其本因,电动自行车实在无路可走。
深圳交管部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深圳市的非机动车道总里程为3286公里(双向),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设置率达28%,远低于北京(超过95%)、上海(超过90%)等城市。
同是超一线城市,深圳为何落下一大截?
这是一笔历史欠账。上世纪90年代末,汽车随特区经济建设而迅猛发展,步行及自行车交通方式的地位逐渐下降。1997年后,深圳取消非机动车专用道,成为当时国内首个没有非机动车专用道的城市。到了2016年底,深圳全市非机动车道总里程仅有951公里(双向),只占道路里程7.7%。
随着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自行车特别是电动自行车出行需求激增,非机动车的出行安全、基础建设重新得到重视。2017年以来,深圳以每年300公里的速度超常规推进非机动车道建设。到了2022年,深圳新改增建非机动车道达到548公里,总里程首次超过3000公里。也就是说,过去7年间,深圳的非机动车道足足增长了3倍。
然而,在深圳这样的城市里,要挤出一条非机动车道,并不容易。
受制于城市发展历史,深圳主要通过改造现有道路和新建道路同步配置来建设非机动车道。有限的空间、道路资源制约着深圳非机动车道的建设。一些非机动车道仅是在人行道上划定,没有明确的物理间隔;一些非机动车道则从机动车道上转化而来,可能对通行效率造成影响......
“整体来看,深圳市非机动车道缺乏与城市道路空间的统筹规划,非机动车道空间与街道空间融合发展十分不足。”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曾就电动自行车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其中指出,由于非机动车道建设缺乏统筹规划,衔接性差、与城市空间融合不足等问题,使电动自行车的路权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小南走访罗湖、福田、南山、宝安、龙岗等区域发现,市区部分道路虽有非机动车道,但道路之间的连贯性较差,市民骑行的整体体验并不好。另外,虽然有一些较宽的主干道、示范路段设置了骑行道,但只是少数情况;大多数的道路都没有规划非机动车道,骑行非机动车的人与汽车、行人混行,险象丛生。
以福田区福强路为例。它是福田区南北向的交通主干路,南起香蜜湖路,北接彩田路。小南发现,福强路虽与沙尾路、新洲三路交界,非机动车道建设却不尽相同。其中,新洲三路未设置非机动车道,福强路与沙尾路只在某一段路设置了非机动车道。
中兴路位于罗湖区东门附近。由于临近海鲜市场,交通非常繁忙。在这条单行道上,电单车、三轮车、手推车、小货车穿梭往来。今年4月,中兴路靠海鲜市场一段增设了非机动车道。但驶往其他道路,电动自行车又得混行抢道。
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专家:独立路权是关键,建议改善非机动车出行环境
路权分配的失衡,也是诱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交警数据显示,近三年涉及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比约四成,是深圳交通事故受伤害主体之一。
2022年9月14日,在龙华区观天路与观澜大道路口,一辆泥头车与一辆两轮电动车发生碰撞,造成电动车骑行者当场死亡。监控中,电动自行车在机动车道上与泥头车并排行驶,行驶至一处安全岛时,因右侧道路空间不足,电动自行车向泥头车方向偏移,随即被泥头车卷入车底。
2023年5月13日,李某(14岁)驾驶两轮电动自行车在龙华区华繁路一交叉路口行驶时,与转弯的的小汽车发生碰撞,造成李某倒地受伤。虽然在看到机动车的那一刻,李某便采取了制动措施,但还是来不及了。
想要破解眼下“人车混行”的难题,完善非机动车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执法引导,是最为妥当的选择。宝安沙井于2018年率先推出全深圳首条非机动车道——沙井街道西环路,双侧最外侧机动车道被各改造成2条共3.2公里的非机动车道。试点两年后,沙井街道接到摩电交通伤亡事故同比下降44%,效果显著。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职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雪长期关注绿色出行问题。她认为,路权分配已成为影响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需要集聚各方的力量,从顶层设计、从方方面面去推动解决。
“没有独立路权的电动自行车无论骑行在哪里,都意味着要么他给别人带来不安全因素,要么别人给他带来不安全因素。”王雪表示,解决电动自行车的路权问题,尤其是独立路权,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只有让行人、机动车、以城市骑手为主体的非机动车各行其道,才能确保安全畅通。
她建议,除了新建道路必须配备非机动车道的“硬指标”,还需对现有建成道路进行改造,比如全面排查全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现状,打通非机动车道断头路,尽快形成非机动车网络。同时,改变在原步行道上施划非机动车道的做法,尽可能实行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分离。
目前,深圳正积极试点完善非机动车道设施设置。深圳首部自行车交通发展专项规划——《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规划(2021-2035)》明确:自行车交通是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交通方式同等重要。
其中提出,城市快速路辅路及其他各级城市道路均应设置连续的非机动车道,优先考虑压缩机动车交通空间设置非机动车道,兼顾安全、公平、效率,合理分配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和路边停车位等路权。与此同时,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还规划了6条自行车快速路、12条干线主廊道,共同组成深圳市慢行系统骨干网络。
今年,深圳计划新改建非机动车道400公里,改善非机动车出行环境,保障电动自行车通行路权,为非机动车提供更多的通行空间。
【统筹】杨磊 丰雷
【撰文】邓子良
(来源:南方+)
标签: